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健康生活 > 心理 > 宋代文学特点四个字

宋代文学特点四个字

推荐人: 来源: 摩登社 阅读: 1.32W 次
宋代文学特点四个字

宋代文学特点的四个字是兼容开放。

兼容精神成为宋代知识分子的一般价值取 向,这在宋学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上表现最为充分。 表现之一,宋学各派能够“学统四起”,宽容并存。

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、经世理念、理性态度、民族意识、平等观念等时代特点。宋朝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,理学、文学、史学、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,为筛选官员而建立的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,印刷品的广泛流创促进了文学的交流与对艺术的鉴赏。宋代作家与唐代的作家有着明显的不同,唐代的作家具有诗人气质,而宋代作家却多身兼政治家与思想家。除写诗词外,还著有经史作品,更精通书法、绘画与音乐。

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宋代文化的特点是什么

宋朝文学思想与晚唐的文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。唐太宗坚决反对齐梁的绮丽文风,要求作品有利于政治宗教,提倡内容与艺术并重,以气势与感情取代艳情来开创新天地,即所谓兴寄与风骨。随着唐朝没落,文坛出现淡泊境界,崇尚高情远韵,追求形式技巧的潮流。到了晚唐,回归绮丽文风,追求诗歌情韵之美。

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宋代文化的特点是什么

北宋初期,晚唐的柔弱绮丽文风无法根除。当时流行的白体、西昆体、晚唐体都是受到晚唐诗歌的影响。内容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内心情感,风格非常内敛。宋太祖、宋太宗、宋真宗都喜好文学,宋太祖曾找花间派代表作家欧阳炯到宫中表演。根据《石林燕语》,宋太宗更认为国内政局稳定,开始注意文艺娱乐方面。宋真宗时期,君臣的诗歌唱和日趋频繁。天禧二年,曾诏编群臣所创作的诗歌为《明良集》。可见唱和诗非常流行。

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宋代文化的特点是什么

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,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,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,“好铁不打钉,好男不当兵”、“满朝朱紫贵,尽是读书人。”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。宋真宗时,状元出身的陈尧咨拒绝出任官级更高的武职。在理学的兴起、宗教势力退潮、言论控制降低、市民文化兴起、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,宋朝优秀文人辈出,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。史尧弼在《策问》中认为:“惟吾宋二百余年,文物之盛跨绝百代。”陆游在《吕居仁集序》中也认为:“宋兴,诸儒相望,有出汉唐之上者。”其后中国由于蒙古的入侵并对文人采取敌视政策,加上明清八股文与清朝严重压制学人思想自由发挥,中国除晚明外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宋朝一样兴盛的文化景象

1.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

     宋代自太祖、太宗起,崇文抑武就立为祖宗家法,导致政治氛围相对宽松,文化管理较为开放,有利于形成 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。 兼容精神成为宋代知识分子的一般价值取 向,这在宋学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上表现最为充分。 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。兼容精神还表现在宋代文化雅俗互融的关系上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,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。士大 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 化,也有意让土大夫文化走上了由雅而俗、俗中求 雅的发展道路。在文学领域,雅文学与俗文学之 间,呈现出突破文体畛域进而融会贯通的趋势。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的过程中,宋代的士农 工商不断吸收、消化、借鉴、融合其他异质文化,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宋代文化。

2.积极实用的经世理念

     宋型文化是积极昂扬的人世型文化,讲究履践,注重实用,强调经世,从根本上关注入怎样生存发展、国家如何安宁强盛,体现出一种淑世情怀。 宋代文化的经世理念在各文化领域有广泛的表现。在史学领域,经世理念表现 为:一是注重当代史的编撰,为现实服务二是重 视春秋学的研究,严华夷之辨三是强调史论的发 挥,以借古讽今四是标榜治史的宗旨,在以史为鉴。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都展现了独特的新面貌,范仲淹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名言,张载 的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道,为去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号召,”都是这种理想人格的最好表述。这种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经世理念,与宋朝内外 危机相结合,便变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。忧患意 识在太学生中也相当普遍。

3、  中庸内省的理性态度

     宋学熔铸自然、社会、人生为一体,涉及政治、思想、人 性、教育各个领域,它不拘泥于章句之学,而是注重义理之学,在塑造宋代文化的性格特征上起了 关键作用。宋学各派提倡格物致知、内省慎独来 发明本心,主张严格的道德自律他们为内圣外王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,内圣无非明天理,外王无非行天理。 宋代文化的理性态度,在各个文化领域有着 普遍的反映。后人也不难在大足石刻与晋祠宋塑中发现,在这些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 里,宗教的迷狂成分基本蜕尽,而充溢着对世俗生 活的理性追求。 由于历史的转捩,宋代文化的理性精神有一 个不断转向内在的演变过程。宋学日渐偏向于 内省自求的发展路向,更注重心性义理的探索。

4.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

     两宋时期,契丹、党项、女真、蒙古等周边民族相继立国,在吸收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制度同时,也高扬作为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。而两宋在其三百余年间,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, 甚至于故土沦陷,政权南迁,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 实威胁,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,空前高涨,构成了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。这种意识在诗词、话本、书画等 作品中多有反映。 靖康南渡后,忧时伤离的情绪弥漫民间,收复中原的 呼吁遍及朝野,“君父之仇,不与共戴天”,民族意识遂凝聚为浓郁的恢复情结。这种情结,在放翁诗、稼轩词里能够感受到它的剧烈脉动,随着民族战争的硝烟不绝,民族气节与爱国 情怀成为两宋时期弥漫朝野的普遍风尚。在宋学的鼓吹下,民族大义在宋代,大为凸现,尽忠报国、杀身成仁、舍生取义。